近日,合肥轨道1号线塘西河公园站发生了惊险一幕。一名男性乘客突然晕倒,车站工作人员及时跪地对乘客进行心肺复苏,其他工作人员迅速隔离区域,保护乘客隐私提供安静的救治环境,最终乘客转危为安。
(相关资料图)
当天13点48分,在塘西河公园站1号口自助购票机处有一名男性乘客突然晕倒,1号口值班客服立即上报,13点49分,接到消息后的值班站长飞奔至现场,看到乘客口吐白沫、抽搐,已无意识,立即通知同事取来AED备用,值班站长现场跪地对乘客进行心肺复苏,施救1分钟后,乘客逐渐恢复意识。随后,工作人员为乘客拉起屏风。
事后,家属称乘客自身患有肝脏疾病,早晨和中午都有饮酒,晕倒或系饮酒导致。13点57分乘客身体机能恢复,车站人员将乘客送至出入口打车离开,乘客多次鞠躬对车站表示衷心感谢。
不管是做心肺复苏还是AED使用,当有人突然倒在你面前,你敢施救吗?
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低与急救意识、急救技能、急救设备不无关系。例如,被称为“傻瓜式救命神器”的AED(自动体外除颤仪)只要一键识别、一键启动,却有很多人不会用、不敢用,很多公共场所做到了把AED“配起来”却没有“用起来”。
抢救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
“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最佳时间是黄金4分钟。”专家表示,突然发生心脏骤停后的3-4秒会出现头晕、黑蒙;10-20秒意识丧失;30秒到60秒呼吸就停止;4~6分钟,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。如果大于10分钟,脑死亡的几率比较大。
对于患者来说,有部分心源性猝死是有不同程度的先兆的,比如发病前数小时或两三天内,曾发生过不明原因的昏厥;比如在活动中(或有部分人在休息或睡眠中)出现过胸闷、胸痛、乏力、心慌等不适,对于这类不舒服,患者没有引起重视,没有第一时间就诊。
对于心脏骤停的救治,一定要快,要争分夺秒!从突发疾病到120急救车到现场,这段时间因缺乏专业救护导致急救‘空白期,每延迟1分钟抢救,将丧失10%的存活机会。因此,对于发现心脏骤停的第一目击者早期高质量实施心肺复苏(CPR)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。然而, 对于公众来说,很多人缺乏急救的意识,不懂急救知识,不会急救技能,更不敢伸手救护。
一定牢记救命“三步骤”
如果身边的人突发心脏骤停,公众在施救时要记住以下几个环节,关键时刻可以救命。
第一步:遇见有人突然倒地并呼之不应(可以轻拍患者双肩并呼唤患者),首先应立即呼救,拨打急救电话120,并尽快获取AED。
第二步:观察患者意识丧失、呼吸停止或喘息样呼吸,应立即做心肺复苏,方法是施救者一个手掌根部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,另一个手掌根部平行放于第一个手掌之上,双手手指交叉,手指翘起脱离胸壁,双肘关节伸直,肩手保持垂直连续用力快速向下按压,按压深度5-6厘米,频率每分钟100-120次,直按压到取得AED或救护车到达。
第三步:AED到达现场,及时给予电除颤。
早期电除颤 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
超过80%的心脏骤停是发生了室颤,而室颤最有效的抢救方法就是心脏电除颤,能否早期使用AED完成心脏电除颤,是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环节。
“目前推行的公众启动除颤,就是在心脏骤停发生率高、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被誉为“救命神器”的AED,并对公众进行心肺复苏(CPR)的培训,当发现有心脏骤停患者时,由现场第一目击者在急救人员到达前使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,可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。
AED最大特点是无需使用者具备高水平判读心电图能力,只要根据录音指示,接通电源,按动放电按钮,即可完成心电图自动分析、除颤。
具体的使用过程非常简单:
①开机后按照语音提示操作。
②贴好电极片。
③AED自动分析是否需要除颤,如需除颤AED自动充电。
④按下放电建,完成除颤。
在公众场所安置AED,提升公众急救意识,普及心肺复苏与AED知识和培训,是社会公共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。以合肥轨道交通为例,目前已经实现了AED的全覆盖,并且已经成功救活多人。
来源:合肥轨道交通 908新媒体 急先锋工作室
标签: